壢新(桃新)醫院中醫科 王凱平醫師
過去這一年多,路跑在台灣蔚為風潮。全民參與運動當然是好事,但另一方面許多醫療人員都都注意到跑步造成的運動傷害比例節節上升。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訓練不到一、兩個月就要去跑半馬、全馬的人比想像中還多。
跑步是很容易受傷的!而且與跑的距離有正相關。即便參與路跑的民眾多是以休閒的心態出發,但考量到中長距離路程中的反覆衝擊,路跑活動造成傷害的機率遠比一般人認為得高。甚至可以說,因為抱持著較輕忽,覺得完成路跑所需的就是「毅力」的心態,造成更多運動傷害。
壢新(桃新)醫院中醫科 王凱平醫師
過去這一年多,路跑在台灣蔚為風潮。全民參與運動當然是好事,但另一方面許多醫療人員都都注意到跑步造成的運動傷害比例節節上升。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訓練不到一、兩個月就要去跑半馬、全馬的人比想像中還多。
跑步是很容易受傷的!而且與跑的距離有正相關。即便參與路跑的民眾多是以休閒的心態出發,但考量到中長距離路程中的反覆衝擊,路跑活動造成傷害的機率遠比一般人認為得高。甚至可以說,因為抱持著較輕忽,覺得完成路跑所需的就是「毅力」的心態,造成更多運動傷害。
壢新(桃新)醫院中醫科 王凱平醫師
炎熱的夏季,連日氣溫飆高導致中暑案例暴增,整體來說幾乎每一節門診都能碰到近來連續數日感到頭暈悶痛、昏沉倦怠,甚至噁心反胃的患者。
以中醫來說,中暑屬於人體元氣因過熱而耗損的表現,患者的脈象常表現得旺盛但稍加重按即空虛無力,本質上是一種「中氣不足」的表現。臨床上中醫師常用「清暑益氣湯」、「白虎加人參湯」或「生脈散」治療。
壢新(桃新)醫院中醫科 王凱平醫師
頸椎病在目前的社會已經不算是新名詞,但很多人不曉得頸椎病並不只是單純的頸部骨刺,所造成的問題也不只是肩頸痠痛、手麻無力……等神經症狀,還可能包括了全身性的頭痛、失眠、胸悶、心悸、胃酸逆流、消化不良……等被泛稱為「自律神經症狀」的問題。其中,眼睛方面也容易出現畏光、模糊等情況。
壢新(桃新)醫院中醫科 王凱平醫師
郭小姐,視網膜剝離經雷射治療後,持續畏光已兩年,嚴重影響生活。即使是陰天,出門也一定要戴鴨舌帽。不僅白天開車時要小心翼翼,晚間其他車輛頭燈造成的眩光更是常讓她不太敢開車,接孩子從補習班回家變成一件很吃力的工作。除此之外,通常月經來潮時症狀會加重,長時間用眼也會更加不適。個性較容易緊張,睡眠品質差,且睡眠不足或沒有午休就容易感覺眼脹痛。平時後腦杓與兩側容易頭痛,一周發作3~5次,肩頸部也容易緊繃。
以中醫的角度來說,肝開竅於目,眼睛的問題很多與肝有關。而中醫理論中的肝是一個系統,情緒、睡眠、生理期都與肝有密切關係。患者情緒容易緊繃,睡眠品質不好,更特別的是生理期與睡眠的情況會影響眼部症狀。此外,肝、膽關係密切,而中醫經絡系統中,膽經走在頭、肩、頸部的側面,正好是患者容易疼痛或緊繃不適的位置。綜合這些理由,在治療上很容易便能鎖定調整「肝」這個系統的失衡為目標。另外,因為這類型的病人的頭面部肌肉通常容易緊繃,造成局部循環不良,因此,鬆解緊繃的肌肉,「活血化瘀」以改善頭面部與眼周循環也是重點之一。
壢新醫院中醫科 王凱平醫師
左臉頰三叉神經痛,鼻翼以下電痛嚴重,咽喉亦然,影響語言、咀嚼與吞嚥。就診前曾針灸面部配合中藥:烏藥順氣散、夜交藤、雞血藤、白芥子、白僵蠶、一條根、地龍無效。就診時述已一週幾乎無進食,飲水緩慢、困難且嚴重疼痛,小碗稀飯要花一個半小時分次吞嚥。去年冬天(過年前後)亦曾發作,持續多月直到天氣轉熱才痊癒。
壢新醫院中醫科 王凱平醫師
鑒於有反應說前兩篇文章對一般讀者來說稍嫌難懂,這次我們從比較生活化的主題切入。前陣子有親友想買「紅薑黃」作為日常保健之用,但因為擔心食品安全,擔心買到假貨因而託我幫忙。說實話,我從來沒有聽過「紅薑黃」這種東西,google一下才知道原來是藝人在節目上代言推銷的產品,主要原料是沖繩的「紅薑黃」,號稱所含的薑黃素是一般薑黃的數倍至數十倍,並宣稱有解酒、幫助排便、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減重……等效果。(圖片取自網路)
先說這東西會不會有偽劣品的問題,說真的,不曉得。這年頭在台灣連自家天然栽種生產的東西都不見得能掛保證沒問題了,何況早就問題叢生的保健食品市場?若以產區來看,薑黃適合生長在較高溫多雨的環境,溫度約攝氏20~30度左右,目前廣泛種植於熱帶地區,最大宗當屬印度。中國主要產區在福建、四川,台灣本地也有種植,由此看來跟閩、川、台緯度相近的日本沖繩地區是可能有薑黃產出的。至於所謂紅薑黃和一般薑黃有甚麼不同?所含有效成分是否比一般薑黃高出一大截?就有請植物專家了。而且,看來看去賣這個「紅薑黃」的也不過就那麼幾家網路或電視購物,要買也只能相信他們,沒甚麼好選擇的是吧?
壢新醫院中醫科 王凱平醫師
在前一篇文章 [ 經絡學說與針灸療法在運動醫學領域的基本運用(上) ] 中,我們提到了假設患者主訴肩峰區域疼痛,局部壓痛,醫師檢查後發現伴隨手肘前路區域繃脹且有中度按壓酸痛、以及背部肩胛上緣與內緣區域緊繃,我們可以依照大腸經正經與經筋的巡行路徑,推測鎖定大腸經進行治療會對患者有所幫助。[參考(圖一)、(圖二)]
壢新醫院中醫科 王凱平醫師
經絡學說作為中醫學術體系最基礎的環節之一影響甚廣,無論內、婦、兒、眼耳鼻喉……等科別,都會與經絡學說有所關連。然而,或因療效特別顯著或者易於觀察,現今針灸療法最常被用作傷科治療的手段之一。以下僅就經絡學說與針灸療法在運動醫學領域的基本運用進行概述。
人體的正經總共12條,各自有其循行路徑,這些路徑有一定的規律性。以上肢而言,當手作貼平褲管的姿勢時,「掌心-肘窩-二頭肌」此一面屬陰;「掌背-肘尖三頭肌」一面屬陽。陰面、陽面又可分為前、中、後三路,分別為「三陰經」與「三陽經」所過範圍。以「手陽明大腸經」舉例,其走在「陽面」的「前路」,由食指起,沿前臂外側上緣,經過手肘,再從三角肌前緣到肩峰後,走過第七頸椎區域,又向前行走到鎖骨上窩後分支,一支進入胸、腹腔,另一支由頸部上行頭面部。如圖(一)
壢新醫院中醫科 王凱平醫師
「中醫眼科?沒聽過耶……」。用眼過度的問題在現代人的生活型態中基本上已是常態。上班族、低頭族長時間緊盯螢幕或狹小的手機畫面,造成眼睛疲勞緊繃,甚至提早老化。從最近書店暢銷的護眼書籍就知道,台灣人對於眼睛的醫療保健需求有多麼迫切與渴望。但其實很多人並不曉得,其實中醫也有眼科也可以照顧您的眼睛。
中醫自唐代以來就有眼科專科,不僅能治療常見的的眼科疾患,還能執行相對簡單的手術。到了現在,雖然因為當代醫學的發展,許多角色被西醫取代,但是在部分西醫療效相對不佳的問題如:乾眼症、飛蚊症、慢性疲勞酸澀,或許多原因不明的症狀如:眼睛莫名怕熱、眼皮長期震跳……等,都有治癒的案例。
壢新醫院中醫科 王凱平醫師
日前我收到一封訊息,主要是詢問我對「三窩排毒」的看法,隨信也附上了網路上被流傳、轉寄的文章。來信原文錄自「24節氣養生法」這本書,文章的摘要如下:
經絡在身體內猶如一個城市的下水道,將有益的能量輸送到身體需要的部位, 同時又將廢物與侵入人體的外邪及時疏導出體外。作為下水道系統就會有髒汙容易堆積的地方,這些地方就是須要清理的排汙孔,他們主要位於下列三個關節窩:腋窩、肘窩、膝窩,因此平時應該透過拍打這「三窩」來排毒。
壢新醫院中醫科 王凱平醫師
摘要:21歲女性,頭痛頻發已1~2年,頻率約一個月3~4次。就診前一個月增加到一週3~4次,因此前來就診。頭痛部位由右顳側牽引頸部,低頭加重,吹風遇寒易發。睡眠可,但常熬夜。納可,排便正常,質可成形。舌質偏紅,舌尖朱點,苔少。右脈緊,寸浮,左脈濡弱。
處方:羌活勝濕湯6g
壢新醫院中醫科 王凱平醫師
臨床上中醫看待失眠的成因時,各家學說雖各有偏重,但普遍的共識是主要病位在心。在中醫生理概念中「心主神明」,主管人的一切精神活動,許多干擾心神的因素最終都有可能造成失眠。這些干擾心神的因素以「肝、膽、脾、胃、腎」等臟腑系統的氣血陰陽失調最為相關。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這些臟腑:脾胃主導後天的消化吸收,化為血中養分滋養心神;肝膽負責體內多個系統的調節;腎則為先天陰陽精氣的根本,在在影響著心神的正常運作。
根據上述的概念,在調補上述臟腑氣血陰陽為基礎上安神定志是中醫治療失眠的基本原則。因此常見的方劑如:治療心脾兩虛的「歸脾湯」、肝火擾心的「龍膽瀉肝湯」、心腎不交的「天王補心丹」……等等,皆是調整心與其他臟腑間的關係。如上所提諸方的概念,目前中醫界習慣將各種病症劃分成各種「證型」再予以各種對應的方劑,然而臨床上很顯然的一點是患者鮮少可以單純地被劃分到某種分類。較常見的是某組較突出的失衡兼夾著其他問題,因此處方時並非單純的一對一的概念,而需要選定主要方劑後再用單味藥進行加減。常用單味藥如:龍骨、牡蠣、茯神、酸棗仁、柏子仁、遠志、合歡皮、夜交藤……等。
壢新醫院中醫科 王凱平醫師
隨著生活與工作模式的改變如:夜生活增加、輪班制的工作……等,現代人難免會因情緒的亢奮、緊張或身體的疾患而導致睡眠品質不良。可以想像在一般中醫門診中,這麼一群以此為苦的患者往往不在少數。
一般患者就診時敘述的失眠時常包含了多種「睡眠障礙」如:難入睡、淺眠易醒、早醒、醒後倦怠、或其他類睡症(惡夢頻頻、夜尿、夢遊),都時常被用「失眠」概括。但其實可能各有多種成因如:過度焦慮、藥物或食物副作用、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等。
壢新醫院中醫科 王凱平醫師
腰痛是臨床上相當常見的問題,高達85%的成年人曾受此困擾。腰痛通常會自然改善,僅有1/3的患者會尋求醫療協助。就醫的患者中約有9成能在兩周內痊癒,屬於反覆發作者復原較差,但將近2/3也能在4~12週內改善。
上述的復原狀況看似良好,然而由復發率的角度來看:將近一半的患者可能在半年內復發,一年內則達到70%以上。更重要的是,一旦曾發生急性腰痛,約有20%可能在兩年進展為慢性腰痛。總結來說,若未積極尋求原因或治療,腰痛很容易變成惱人的老毛病。